芍药栽培技术
芍药为毛莨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别名亳芍、杭芍、川芍、白芍等。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其根茎供药用,为常用大宗中药材。含芍药甙和牡丹酚等成分。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汗止汗等功效。主治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脚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以及高血压等症。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具有与人参一样的抗应激、抗疲劳、镇静、增进记忆力、调节神经内分泌活动、抗辐射、抗肝毒性、抗炎等作用,而且在镇静、治疗乙型肝炎、改善睡眠等方面优于人参。因此,芍药的药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其应用前景广阔。
主产安徽和浙江,为浙江八味之一,湖南、重庆、四川、山东、福建、河南、河北、贵州等地亦有栽培。以安徽的亳芍量大、质优而闻名。
一、生态特性
1、对环境的要求
芍药喜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适中的气候。耐寒性强,能在-20℃温度下越冬。也能耐热,在42℃高温下能安全越夏。喜湿润,但怕涝,水淹6小时以上时,可致植株凋亡。要求土壤以土层较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为好。贫瘠、易积水或过黏、过沙的地块均不宜种植。PH值以7-7.5为宜。
2、生长发育特性
芍药为多年生宿根植物。栽种后于9月下旬至10月初生根,翌年2-3月早春芽头露出土面,呈褐红色。4-6月为成长旺盛期。此时有效成分芍药甙含量最高。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种子成熟。8月以后生长缓慢。10月以后植株地上部分枯萎倒苗。芍药不宜连作,须间隔2-3年后再种。对前作选择不严,以豆科作物为最好。如地下水位高或土质坚实,则主根短小而发生分叉,产量低而品质差。
二、种苗繁殖
芍药可用芽头、种子繁殖,以芽头繁殖为主。
1、芽头繁殖
在收获时,先将芽头下的粗根全部切下,加工成商品,剩下的芍头(红色芽头)即为“芽头”。按芽头的大小、多少及分布的稀密情况,用刀切成2-4块,每块要有粗壮芽苞2-3个,同时切除较长的枯枝或枯老部分,即可作种用。如不马上栽种,可将切去根后的整芽头,暂不切成单株芽头,选室外阴凉干燥、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树阴下进行储藏。堆放高度为10cm左右,加盖7-10cm的湿润细沙土,上盖稻草、玉米秆等农作物秸秆即可。也可在室内屋角,把芽头平铺地上,厚度10-12cm,方法与室外相同。储藏期间要经常检查和洒水,保持湿润,防止芽头干枯,待栽种时再分成单株。每亩芽头可种植3-5亩大田,每亩大田需芽头100-150kg。
2、种子繁殖
芍药种子不宜晒干,要阴干或沙藏。于7-8月果实成熟后,打下种子与3倍的湿沙混合储藏于阴凉处,经常保持湿润。于9月中旬播种,播种时按沟心距15-17cm开沟,沟深约4cm,以粒距4-5cm播入种子。播后覆草木灰和细土,然后盖一层草保湿。翌年3月中下旬出苗,于4、5月各施1次人畜粪肥。冬季地上部分枯死后,进行松土除草并施土杂肥或堆肥,育苗2年后移栽,每亩用种量20kg。
三、整地、施肥与栽种
1、整地
芍药的根系较大,要求深翻土壤。在立秋前后选晴天,深翻30-40cm,整细土块,作成畦宽1.3-1.5m、畦沟宽30cm、沟深20cm的高畦。四周开好排水沟,尽量减少积水,避免烂根死苗。按行距60cm、株距40Cm挖穴,穴深12cm,穴直径20cm。
2、施肥
在穴中施入腐熟厩肥或火土灰肥,栽种后浇稀薄入畜粪尿水;或在倒土时,亩施工厂生产的有机肥200-250kg,加45%(氮、磷、钾含量各15%)含硫复合肥20-25kg,与土混匀。
3、栽种
宜于8月上旬至9月下旬栽种。过早,由于暑热高温、干燥少雨,影响种苗的成活率; 过迟,芍芽已发新根,由于气温逐渐下降,栽后发根很慢,影响翌年的生长发育。应在暑热过后立即栽种。这期间平均气温在25℃左右,有利根芽发育。栽种以前,要将芽头按大、小分级,分别下种。每穴栽入芽头1-2个。可连栽边将穴内的厩肥或灰肥与底土拌和,将芽头朝上,用手稍覆土固定芍芽。如不拌底土,可将芍芽栽于穴肥近土处。芽头入土深度以3-5cm为宜,浇上稀薄人畜粪尿水后覆土。土可略高于畦面,以利芽越冬,翌年出芽前耙平。
四、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芍药栽种后的第1-2年生长比较缓慢。苗叶不盛,且栽植的株行距较宽,容易滋生杂草,栽后当年铺一层未完全腐熟的落叶或杂草。即可防治杂草丛生,又可作肥料。栽后翌年可在早春解冻以后除草。此时,幼苗根系较弱,宜浅锄。第2年锄草2-3次,第1次在春季出苗以后,第2次在夏季杂草滋生盛期,第3次在倒苗以后。第3年锄草可适当深锄,可为以后芍药植株的长大、根的伸展创造疏松的土壤环境。第4年一般锄草2次即可。第1次在春季齐苗后,第2次在5-7月,因芍药的根系已生长较多,宜浅锄。
2、追肥
芍药为喜肥植物,除施足基肥外,从栽种后的第2年开始,每年追肥3-4次,施肥时可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1次在3月苗期,每亩追施人畜粪尿1200-1500kg;或45%含硫复合肥10-15kg/亩,趁雨前追肥。第2次和第3次在5-7月生长旺期和8-9月,施肥量同前一次。第4次一般在11-12月,每亩施人畜粪尿2000kg,也可用饼肥30-40kg或过磷酸钙25-30kg,拌腐熟的厩肥或土杂肥,还可用工厂生产的有机肥200-250kg/亩加45%含硫复合肥10-15kg,穴施,然后覆土或培土。收获前1年可减少施肥1-2次。并根据长势,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水溶液,进行根外追肥。
3、摘蕾
除留种外,每年春季现蕾时,应及时摘除全部花蕾,使养分集中于根部,增产效果显著。
4、间作
芍药因栽种时行株距较宽,且头1-2年植株还长不大,可在行间实行间种或套种,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生产效益;同时还可减少杂草。间作作物以等高禾本科和藤本植物为好。
5、病虫害防治
①灰霉病:又名花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5月份开花以后发生,6-7月较严重。危害部位为叶、茎、花。发病时,叶上病斑近圆形,紫褐色或褐色,具不明显轮纹,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灰色霉状物,有时产生黑色颗粒,为病原菌的子实体,常出现在叶尖和叶片边缘部位。茎上病斑棱形,紫褐色,软腐后使植株折倒,花和花蕾染病后,变褐软腐,其上着生灰色霉状物。此病在阴雨连绵时容易发生,病菌以菌核随病叶遗留在土中越冬。
②叶斑病:又称轮纹病。叶片发病,初为褐色圆斑,后扩展成具同心轮纹状的病斑。在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黑绿色毒状物,最后叶片枯死。
③疫病:主要为害茎、叶、芽。茎部染病,初生长条形水渍状溃疡斑,后变为长达数厘米的黑色斑,病斑中央黑色,向边缘颜色渐浅。近地面幼茎染病,整个枝条变黑枯死。病菌侵染根颈部时,出现颈腐。叶片染病,多发生在下部叶片,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后变黑褐色,叶片萎垂。该病症状与灰霉病相近,但疫病以黑褐色为主,一般看不到霉层;灰霉病呈灰褐色,长有灰色霉层。
④锈病:真菌病害。5月初开始发生,6-7月发病较重,病叶背面常出现黄褐色的粒状物,为病原菌的夏孢子,后期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灰褐色斑,由夏孢子堆里长出暗褐色的刺毛状物,为病原菌的冬孢子堆。芍药的孢子器和锈子腔,常在松柏类植物上发生,然后进行传播。
⑤软腐病:病原菌从种芽切口侵入,芍药根条初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后为黑褐色,使根变软;病部生有灰白色绒毛,严重时使根条干缩僵化。
⑥对口农药
●灰霉病:异菌脲;
●锈病:三唑酮;
●疫病:烯酰吗啉、甲霜灵;
●灰霉病、轮纹病、锈病、疫病兼治:吡唑醚菌酯、嘧菌酯、苯甲·丙环唑等。
●软腐病:芽头、种子用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浸5-8分钟,种苗消毒处理,晾干后栽种; 栽种时,每亩穴施50%敌磺钠2000克,土壤消毒处理。
(吴社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