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云邵阳客户端记者 黄云 通讯员 刘晟 实习生 王琰
“宽敞的草砂路像绸缎般穿过村庄,崭新的路灯照亮我回家的路。”“我家住上了新盖的房子,宽敞明亮。”“教育帮扶圆了我的大学梦,让我走出村庄,走近心中的梦想。”“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观,我们每年的分红越来越多。”……乡村振兴新风貌扑面而来,老百姓道出了心中的无限欢喜。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领域重点工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铿锵前行,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迈入新的台阶,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在宝庆大地徐徐展开。
乡村风貌展新颜
“晴时一身灰,雨时一身泥。”8月6日,在双清区莲荷村党群服务中心,回想起刚嫁到该村的场景,老村支书戚晓华眼里泛起泪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娘家里的一个堂叔,半开玩笑半讽刺地和我爸说,我们家也是儿女多,同意我嫁到莲荷那个穷地方。”
“那时候的莲荷村严重缺水,天旱的时候,大家都是排队到水塘用瓢舀水,等沉淀后再喝。生活用水紧缺,生产用水更加难以得到保障,村民们每年辛辛苦苦种下去的粮食难有收成。”戚晓华回忆说:“为了改变村里的人居环境和土壤结构,2000年,在上级领导的建议下,莲荷村的村民开始从外地引入苗木花卉。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敢把步子迈得太大,只买了少量的苗木花卉回来试种植。2005年,莲荷村通过招商引资,接连引进了两家企业,原来贫瘠的土地变身成了苗木基地,企业的技术人员还将技术传授给了当地村民,让老百姓可以自己种植、自己管理。”
干净、美观的莲荷村村道沿途。
经过几年的发展,莲荷村的苗木花卉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名气,村民们的收入也慢慢提升。
2013年之后,乘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东风,莲荷村的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先后被评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省级绿色村庄、省级同心示范乡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省级特色精品乡村、省级文明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2021年,莲荷村的村民迎来了又一大喜事,村里的水泥路升级成了草砂路,并且顺利通上了公交车!
昔日穷苦村庄如何实现蜕变?莲荷有实招。
莲荷村是邵阳市有名的林业育苗基地和造林范村,境内拥有连片森林2600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5%,是市辖三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森林资源,被誉为“城市后花园”。近十年来,莲荷村把坐落境内的邵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战略优势,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共建共享的原则,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与建设文明村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依托资源优势、吸引外部投资、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的特色发展之路。近五年,莲荷村先后修建标准渠3000米,新建、维修及硬化山塘30多口,促进生态养鱼的发展和生态景观的改善,不仅吸引四面八方游客前来休闲娱乐、观光、采摘、垂钓,还吸引了多家艺术协会在莲荷村建立采风创作基地。
加强乡村景观保护,最大限度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避免同质化建设,持续擦亮乡村生态旅游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活力。莲荷村以水土保持示范园、村林场、村园艺场、紫薇博览园为重点,全面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栽上花卉苗木,道路两旁、水库堤岸、河道沿线以及没有硬化的空坪隙地上全部披上绿装,村内道路两旁抛洒格桑花、百日菊等草花种子,花期各不相同,四季鲜花载道,沿路开车赏心悦目。
如今的莲荷,“无山不绿、有水皆青、四时花香、万壑鸟鸣”。走进莲荷村,仿佛置身于移步换景、四季花香的人间仙境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风景画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了莲荷村引以为荣的亮丽底色。
产业兴旺促振兴
7月29日,北塔区第四届黄桃节暨李子塘农旅产品推介会成功举办。陈家桥镇李子塘村由于海拔较周边地区高,种植在高山上的黄桃光照充足,果实甜脆多汁,深受市场好评。
陈冬梅是土生土长的李子塘人,见证了村里这块土地从荒山到黄桃种植基地的蜕变。今年4月,陈冬梅正式接管了李子塘村的23.33公顷黄桃园,果园的日常浇水、施撒肥料,黄桃的套袋、采摘,她都参与其中。在此之前,陈冬梅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水果种植户,家中种植的葡萄足够保障每年家庭开支,但黄桃基地是村里的集体产业,关系到每家每户的收入,尽管自己的农事也需要人手,陈冬梅还是决定参与管理这片果园。
陈冬梅在观看黄桃长势。 黄云 摄
“2021年,北塔区举办了第一届黄桃节,今年已经是第四届,种植黄桃,每年能够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昔日荒山高山岭,如今已蝶变成致富水果园。模式从最初的黄桃销售,到现在赏桃花、游桃园、认领桃树、烧烤、露营等乡村休闲旅游业态,成为广大市民城郊游、周末游的首选目的地,李子塘的黄桃文化品牌越来越响,人气越来越火热,成为当地农旅融合最大的节日和最靓丽的地域推介‘名片’。”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产业越来越兴旺,陈冬梅感慨不已。
李子塘村是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村里种植黄桃、杨梅、奈李等多个品类水果,是邵阳市远近闻名的“果篮子”。黄桃种植基地采取“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村级合作社为基础,村集体全程参与管理、销售,定期邀请专家来园区开展技术指导,聘请种植经验丰富的村民负责园区日常管理,让村民共同参与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分红形式,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实现共同致富。
李子塘村的黄桃基地。 黄云 摄
乡村产业带动了村集体收入的增长,乡村建设也在有序推进。近年来,李子塘村大力实施公路建设提质工程,从大应公路至廖家湾柿林花海全长2.6公里的村道主干线实施了油砂路面改造,石矿上经大院子至廖家湾全长1.8公里的水泥路加宽至5米左右,村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无忧,马路边拔地而起的则是一座座精致的楼房。曾经穷山疙瘩,一条小路见世面的李子塘如今已变成锦绣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农民心里有底、脸上带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李子塘村驻村第一书记石功胜感慨十多年来乡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村企联建富百姓
“我们这里属于智慧化农业,大多数时候一个大棚只需要两名技术监管人员,这在邵阳地区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这项技术培育出来的蔬菜产量是传统种植产量的三倍。”8月7日下午,在大祥区城南街道台上村市的可移动式无土栽培蔬菜基地,一排排蔬菜培育架整齐放置在现代农业温室大棚内,湖南鲜脆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成航自豪地说道。
和普通种植大棚不同的是,这里地面干净,几乎没有尘土杂质,大棚内也没有人来人往忙碌的身影。
“这边离城区近,修路之后交通变得更加四通八达,采摘的蔬菜当天就能送上顾客餐桌。”周成航说,“我们现在打造了一个线上售卖的平台,客户只要在手机上下单,就能收到我们当天采摘的新鲜蔬菜,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够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把台上村的名气打出去,帮助当地百姓致富增收。”
台上村景。
台上村位于大祥区东南部,利用近城、交通便利的优势,台上村大力发展蔬果种植产业,并抓紧实施田园综合体产业链建设工程,围绕田园综合体的创建与产业链的延伸发展,进一步完善全村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体验、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持续书写产业兴旺、生态休闲、文化提升新篇章。
时间回到2014年,彼时的台上村还是“省级贫困村”,共有82户贫困户。在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的背景下,台上村筑牢农业“压舱石”,把产业发展、稳定就业视作首要举措,建成菌类、水果、无土栽培等多个产业基地。为了确保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不落一户,台上村积极争取项目,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强化资金管理,积极落实互助资金和产业到户资金,大力扶持发展村办企业。
2017年底,台上村脱贫摘帽,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环境整治,美化村庄,引进富民产业,老百姓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2020年,台上村被授牌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如今,到台上村投资投产的农业企业达十余家,各企业先后在村里共流转土地200多公顷,通过实行“公司+基地+贫困户+农户+电商”的运转模式,企业年收益达到2000万元以上。村内181名脱贫户全覆盖式挂钩各个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技能培训、分红等模式参与产业中去,通过产业帮扶,每人可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时代抛出的又一命题。如何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近年来,我市聚焦“五治五美”标准,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为总揽,推动村庄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特色精品乡村1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24个。推进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链、生态绿色食品产业链,大力开展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截至7月6日,全市共登记帮扶项目133505个,资产规模达227.97亿元。抓牢底线任务,加强防返贫监测和帮扶,确保监测对象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推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强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教育培训,实现脱贫人口收入增速明显增长。截至6月底,全市脱贫人口就业总人数40.73万人,累计建成就业帮扶车间1222个,吸纳脱贫人口就业1.3万人,就业帮扶车间建设总量、吸纳就业总量以及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总量三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
小康路上,不掉一人;振兴路上,不落一村。一串串数据催人奋进,一声声号角高亢嘹亮,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宝庆大地化作了累累硕果。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其余由受访村供图。)